1. 1 中醫體質辨識儀體質和體質辨識 體質是指人在生、長、壯、老、已的生命過程中,受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共同影響所形成的在形態結構、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各方面綜合的、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[1],其生理狀態反映在臟腑、經絡、精、氣、血、津、液、以及陰、陽的偏頗和機能活動的差異。體質在每個個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等方面的表現雖然多種多樣,但是每種體質的特征都是可以以類劃分的。因此,把握個體體質的差異性及群體的規律性,了解不同個體對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發病的傾向性,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體質辨識就是把人的“體質”作為認知對象,從不同個體的體質狀態及體質分類的特性入手,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,制定個性化的防治原則,進行“因人制宜”的干預措施[2],彌補了西醫體檢在亞健康診斷和干預方面的不足。體質辨識的內容主要包括辨識個體體質的狀態即強弱胖瘦、年齡長幼、南北居處、奉養優劣等,以及辨識人群中的體質分類。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[3]為代表的中醫體質學研究者,經過 40 年的研究,歸納、分析每個時代的醫家對體質形成的認識、體質分型的劃分、體質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系,以及全國范圍內 9 省市 21 948 例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數據,提出 9 種體質的基本類型,分別是: A 型( 平和質) 、B 型( 氣虛質) 、C 型( 陽虛質) 、D型( 陰虛質) 、E 型( 痰濕質) 、F 型( 濕熱質) 、G 型( 血瘀質) 、H 型( 氣郁質) 和 I 型( 特稟質) ,先后編制了中醫體質量表成人版、老年版、兒童版及《中醫體質分類 與 判 定》標 準,該標準作為行業標準于2009 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,現已得到全國各地廣泛的推廣應用。